金風玉露初涼夜,秋草窗前。

淺醉閒眠,一枕江風夢不圓。

長情短恨難憑寄,枉費紅箋。

試拂么弦,卻恐琴心可暗傳。

先說一說這位自號小山的北宋詞人,他名晏幾道,是晏殊的第七子,父親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封進士,頗能提拔後輩,如范仲淹、歐陽修等均出於其門下,父子被稱為大小晏,都愛酒貪杯。

查先生的杜撰

說到杯,前文提到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講及琉璃杯(玻璃杯)。「飲這玉露酒,當用琉璃杯。玉露酒中有如珠細泡,盛在透明的琉璃杯中而飲,方可見其佳處。」老鴨於是在上面借用了晏幾道的《采桑子》來探討一下,這玉露酒究竟是甚麼酒?看查老的形容,似是汽泡酒,但按歷史記錄,汽泡酒的發明是明末清初的十七世紀,如果《笑傲江湖》中的歷史背景是明朝,則要時光倒流了,不過「玉露」是個不錯的名字,和「玉液瓊漿」近義,就如「瓊瑤漿」Gewürztraminer將玉溶成液露,晶瑩剔透,可惜沒有任何有關「玉露酒」的文字記錄,只有日本綠茶。當然,要是香檳(汽泡酒)就是金庸先生所指的「玉露」,除了年代不正確之外,以琉璃杯飲葡萄酒尤其是汽泡酒,可以說是不能爭議的做法。和晏幾道差不多年纪的蘇軾在《老饕賦》裡也寫過,大家多是只记得開頭兩句,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

但對老鴨來說,中間有兩句,更能觸動我輩酒客的神經,

引南海之玻黎(玻璃),酌涼州之蒲萄

由此可以引證我國很早已經以玻璃杯來飲用葡萄酒了,既然金庸先生說酒談杯只是博讀者一粲,不外「隨口噏,當秘笈。」而已,老鴨也不在這裡糾纏,就把話題拉到玻璃杯上,但是究竟這個文化在我國是幾時開始呢?

唐朝李賀在《將進酒》中這樣寫: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李商隱也有诗句:

「玳瑁明書閣,琉璃冰酒缸。」

片言隻字,顯示出原來我國於唐朝的文人雅士,愛使用玻璃製品作為飲酒的器皿;但有記載遠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古埃及人使用天然玻璃作飲用器皿,而在羅馬帝國時代,貴族飲用葡萄酒的杯子大都是以銀打造的,平民則以陶泥燒成居多;後來在歐洲也有用木、動物的皮或角等為材料,形狀有高腳杯,也有有耳直身杯,遲至公元十世紀歐洲才開始使用玻璃杯喝葡萄酒,這一點,生活於公元八至九世紀,和李白同稱為唐代三李的李賀和李商隱,清楚告訴我們,華人以玻璃器皿飲用葡萄酒可能比歐洲人還要早。後來歐洲的玻璃制作工藝突飛猛進,尤其是威尼斯,以至今天的奧地利,好的杯子能夠把品嘗葡萄酒的樂趣不斷提升,也因為杯形的設計,也實質上把葡萄酒的色、香、味大大的提升了。

《最後的晚餐》裡的杯

0_150505122208

老鴨提過聖經裡《最後的晚餐》,耶穌於飯後拿起杯來,祝謝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飲的肯定是紅酒,但那隻杯子卻是甚麼質料呢?我們一談起《最後的晚餐》,便想到掛在意大利米蘭天主教恩寵聖母(Santa Maria delle Grazie)多明我會院食堂上的壁畫,是文藝復興期達文西恩作品,老鴨對藝術不甚了了,只留意到畫中桌上的杯子,竟然全部都是玻璃杯!而杯形介乎Old Fashion和Tumbler之間,都是沒有腳和直身的。

這意味著甚麼?對我們有甚麼啟發?老鴨賣個關子,讀者也可以蒐集一下資料,下期好和我討論討論。文首借用晏幾道的詩有「金風玉露」四字,原來他的父親晏殊在《長生樂》中早已用過,二人詞風婉約,但父親當時得令,詞中描寫盡是富貴聲色,兒子晚境落拓,行文自是不同。

玉露金風月正圓。

臺榭早涼天。

畫堂嘉會,組繡列芳筵。

洞府星辰龜鶴,來添福壽。

歡聲喜色,同入金爐濃煙。

清歌妙舞,急管繁弦。

榴花滿酌觥船。

人盡祝、富貴又長年。

莫教紅日西晚,留著醉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