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法文Latour譯解是「塔」,故此從前的拉圖( Chateau Latuor ) 一直被簡稱作「塔牌」。甭來取笑這稱呼老土,其實「塔牌」一直在飲家、收藏家心目中地位超然;再加上其酒體雄渾剛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更吸引一群本來愛好烈酒、但因健康理由而改選飲紅酒的高消費者。
不講不知,象徵拉圖酒莊的塔樓,歷史原來能追溯到西元1331年,但最初塔樓的外形並非現今所見的圓筒尖頂,而是長型的兩層瞭望塔 (參考酒標上的圖樣)。據文獻記載,舊塔樓由當時梅鐸區(Medoc)區內一個權貴家族Gaucelme de Castillon所擁有,並命名為Saint-Maubert Tower。不過,這座Maubert塔於1620年已被拆除,改建後便出現如今拉圖酒莊的圓塔。
可能部份讀者會疑惑,無論塔樓有多遠歷史,或者形狀有多大變動,理論上跟其酒質沾不上邊。卻原來塔樓外圍的獨特風土,包括其地理條件、土壤結構及氣候環境,成就了Chateau Latour的輝煌詩篇。
位於菩勒(Pauillac) 以南一個地勢較高的碎石河岸上的拉圖酒莊,其葡萄園靠近河邊,並且能俯視著生氣勃勃的基隆河(Gironde)。由於河端就是大西洋,受海洋性氣候影響而變得四季鮮明。但只要走近葡萄園,會發現整園的土壤表層都佈滿厚厚(接近一米)粗礫石,而此層粗礫石,據知是冰河融化時期沖積到河岸邊的,經過歲月侵蝕而變得特別堅硬。不難想像,如此缺乏氧氣的石層土壤,無論氣候條件再好,亦找不到更合適的植物在此生長。
惟有葡萄卻恰恰例外。正因為土壤貧瘠,迫使葡萄根系不斷向深處發展,從而尋到所需的養份;加上礫石能吸取陽光熱能,非但有利於葡萄果實成熟,還可讓多餘的水份滲透到下層的灰土及粘土,別看輕這個天然排水功能,其實對降雨量高之時節是相當重要的。
礫石層下面是灰土與粘土層,雖然粘土層的營養並不肥沃,但對於葡萄生長而言正是再好不過。首先,營養不多可以減少葡萄生長過盛現象,葡萄果實會更為集中堅實。其次,讓葡萄藤根系只能汲取一定程度的水分及營養,這樣能較容易控制葡萄熟成時間,有助日後酒質的醇厚度及複雜的結構。拉圖葡萄園內的老樹,其根系甚至深達五米。
即使有著得天獨厚的風土,拉圖的釀酒團隊在釀酒的過程中亦毫不馬虎,要求極為嚴格。單單是葡萄去梗破皮後放進恆溫的不鏽鋼缸(取替老式木桶槽發酵)發酵這一工序,已經過無數次試驗及改良。在不鏽鋼缸蘊藏三個月後,還會灌入全新的橡木桶進行二次發酵、澄清、裝瓶前倒桶、混合…等一系列的創新改革。
事實上,經陳藏多年後的拉圖,風味獨特,馥郁典雅的酒體,豐厚口感、雋永的餘韻…等,均具備了菩勒頂級佳釀之一切條件。擁有這般優越的風土,加上後天的努力,怎不應驗了在梅譯區流傳的「只有能看得到河流(Gironde)的葡萄,就能釀出好酒」這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