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一杯Gin,快活過神仙。
大文豪莎士比亞筆下的《仲夏夜之夢》說的是仙子和愛情,故事雖然沒有說神仙飲Gin和談情說愛,但西方的神話中,酒、性和愛佔一個很大的著筆,而夏日坐在太陽傘下,手中一杯gin tonic, 卻真的可以不知人間何世,視性和愛如浮雲。
Gin,香港叫地氈的氈,台灣習慣以上海發音來稱之為琴酒,普通話是金酒,黃金的金,都是音譯,大部分傳統的Gin酒都是以大麥、黑麥等穀物為原材料,經研碎、糖化、發酵、蒸餾而成,對原材料和產地要求不大,任何國家都可以釀造好的Gin酒,香港也有,標榜香港味道,外國釀造的白蘭樹下(Perfume Trees Gin)、純本土的無名氏、Two Moons等,風格各有不同。Gin經常被稱為杜松子酒,源於它主要以杜松子為蒸餾調味,因為在釀造的過程中加入杜松子 (juniper berry),杜松子是刺柏樹所產的松球,除了造酒以外,也可以作食物、草藥和香料。有些名牌Gin更會加入其他香料如荽茜子、豆蔻、甘草、橙皮、檸檬皮等,最多有十多種的混合,使其香氣更加豐富怡人。但不是所有的Gin都有杜松子,比如較少見的Sloe Gin,就不能稱之為杜松子酒,因為sloe黑刺李才是它的主要調味;老鴨認為要是以普通話來音譯,最好譯「津」,和「金」同音但其語意更佳,止渴生津嘛。
原產荷蘭
上期說過英國在十九世紀侵略印度時因為治療士兵的瘧疾病時發明了Gin Tonic這種飲品,現在飲家飲的大多是London Dry Gin,dry大家都知道是不甜的意思,莎翁是英國人,可是他的年代這種酒可能還沒有傳進英倫,Gin 本來是十六世紀一名荷蘭醫生發明的,無論中外,都有以酒作藥或者入藥的傳統,古書有「酒為百藥之長。」之說,中文「醫」字從酉,「酉」就是「酒」的古字,其實荷蘭才是Gin酒的原產地,(白蘭地也是),背後也有很多故事,有機會和大家分享。
Gin酒是雞尾酒的主要酒種之一,比如Singapore Sling、Gin Fizz、Gimlet等等,但最出名的還是馬天尼Martini,因為在James Bones的電影都會出現,製作Martini十分簡單,只是把Gin 酒加幾滴Martini Vermouth,和冰塊一起攪拌冷卻,以一隻V型Martini專用酒杯加一粒橄欖或扭檸檬皮來飲用,不過James有特別要求,他不要攪拌,卻要以搖酒器中使勁搖晃,他的名句是,“Shaken, not stirred”,相信作者Ian Flamming認為,搖晃可以使酒冷卻較快而冰塊溶化較少,於是酒味較濃郁。
老鴨愛津
一杯好的津酒,香味和口感扣人心弦,沒有其他烈酒那麼辛辣,晉代愛菊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寫的《飲酒二十》,避秦桃源,還是少不了酒,一樣愛醉,詩中有「問津」一詞,似乎他也認同老鴨稱Gin為津,至有此問。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複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