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若到過葡萄園,細心留意的話,有否發現葡萄樹種植的密度大有不同,所謂密度即指葡萄樹之間 (within row)及每一行之間(inter-row)的距離,一般是以每公頃佔有多少棵葡萄樹 (vines/ha)來表達,而很多時新世界與舊世界卻截然不同。

舊世界一般比新世界較密度較高,達到每公頃至少8000棵 (8000 vines/ha),其實當中有著各種不同的原因主宰密度的高低,今期會跟大家詳細分析。

首先要說的當然是法例。以法國為例特別容許高密度種植。如布爾岡至少要有8500 vines/ha, 波爾多是6,500 vines/ha,而香檳區則是8,000 vines/ha。 因此有些酒區法例掌管高低。

除法例之外,天氣狀況是其中一個主要考慮因素。葡萄樹的種植大概需要700mm的雨量,但有些地區如西班牙中部的La Mancha或法國隆河南部的Chateauneuf du Pape,雨量則少於500mm,不足以支持高密度種植,bush vine training的方法亦十分普及,因此葡萄樹之間距離會較遠,大概1000 vines/ha。但若雨量過多超過1000 mm,葡萄樹亦不可以太濃密,以避免樹與樹互相遮蓋,令細菌容易滋生。有些地區如西班牙西部的Vinho Verde,以涼棚 (Pergola) 的方式種植葡萄樹令密度少至600 vines/ha。至於天氣較涼的地方如德國,高密度令葡萄樹出現對養份的競爭狀況會產生天然的低產量,這有助於在這險峻的氣候下令葡萄容易成熟。

bush vinebush vine

pergola

Pergola

泥土是另一個決定性的原因。越肥沃的泥土,越令葡萄樹生長茂盛,正所謂High Potential Site,若種植密度高,多生長出來的樹枝及樹葉與隔鄰的葡萄樹會互相遮掩,令葡萄缺乏陽光照射,因此大部份新世界酒區的密度大至只有1500 vines/ha。至於較貧脊的土壤如波爾多及布爾岡,密度則較高以令葡萄樹之間造成競爭,樹根不斷往下生長以種植出優質的葡萄,密度高至10,000 vines/ha。

葡萄園日常運作也是考慮之列。若葡萄園採用機械化運作如機械收割,葡萄園便要低密度種植,行與行之間要預留至少三米,以供四驅的大型機車行駛。另外有些酒莊採用較大型的種植法如Lyre Trellis便需要預留較多空間,因此密度會較低。有些酒區如葡萄牙Douro區以梯田 (Terrace)型式種植,空間損耗甚高,密度自然較低。

douro terrace

Douro terrace

最後要考慮的便是經濟效益。有些地價較昂貴的酒區如香檳區,地價不斷上升至現在大概每公頃一百五十萬歐羅,因此要物盡其用,以高密度種植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於法國更發明了一些機車可跨過葡萄樹行走,因此可應用於高密度的酒區。除些之外,有些葡萄品種如Montepulciano每棵葡萄樹只有兩串葡萄,因此以高密度彌補葡萄的低產量。

champagne vine planting

 Champagne vine planting

由此可見,多方面的因素會限制葡萄樹種植的高低,但卻沒有定律指定那方面是最好,最要緊是葡萄樹能夠獲得均衡的生長,品質才能得到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