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想飲酒但想起酒的時候翻翻酒標册,像開老酒般細心逐一取看,誠一樂也!

 

1924

想像一個沒有花花綠綠酒標的世界 - 酒舖架上放眼盡是亮黑紅酒瓶或淡黃、深黃、透明的白酒瓶,瓶上只有雷射條碼或印了莊名、產地、年份和價錢的統一標貼,我們的賞酒樂趣可會不一樣? 少了雜亂繽紛的酒標,消費可會變得更理性,賣酒人更易營生?又或落得茫茫然發呆皺眉?

1931

 

未知始自何方何時,中港台傳媒、酒商、酒客已習慣把英文wine label (法文etiquette)譯作「酒標」?原譯者可能從商業角度出發,由「商標」想出「酒標」,其靈感也可能來自古代中國賣酒地方掛在店外的旗幡,名之為酒旗、酒簾、酒望、望子、青簾、杏簾、簾招、招子或酒標等

1940

總覺得「酒標」這稱謂不太美,從收藏角度看,大家何不參考「火花」即火柴盒招紙,叫一張張薄薄酒瓶招紙為「酒花」。可惜今日酒花已成新酒期貨的慣稱,難望脫離價錢與分數之纏繞。

1966

近年斷斷續續收集了些酒標,並非飲完酒後用水泡出或以膠貼撕下的紙張,而是沒有貼過的整齊label,有陌生的亦有大路名莊,年代由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不想飲酒但想起酒的時候翻酒標册,像開老酒般細心逐一取看,誠一樂也。

1979

收藏法則隨人喜好,可按年份、產地、價錢、設計、紙張完美度分類。也不用拘泥甚麼鑑賞原理,反正各花入各眼,有人只挑名莊好年份,有人著迷字體顏色。

2000

平常紙張,有時會越看越有趣,就如手上幾片Chateau HautBrion(侯伯王)酒標。

侯伯王酒標以版畫化的莊園正面作構圖主體,二十年代的版本把莊名放在莊園之上。1935年,酒莊被帝龍家族(Dillon)收購,帝龍家入主後俢改了酒標的設計,將莊名放在莊園圖之下。

1997

在1924年及31年酒標,莊園兩側畫了樹影,翻1900年及1930年間印的侯伯王明信片(圖A及B),酒莊左右方確實有茂盛樹叢,酒標的樹影並非畫師憑空所作。令人困惑的是,在1940年的酒標樹影消失了,而1966年酒標卻見樹影,1979年的一張又再消失。樹影的去留是莊主的決定又或畫師的奇想?

a

出現,消失,再現,又消失。今日的侯伯王酒標已沒樹影,大家下回碰上莊園的舊酒,何妨看看可有樹的踪跡。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