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並非產酒大國,卻有四十多個原生葡萄,足證瑞士人多年來認真用心去研發適合本土種植的葡萄品種。
瓦萊州的葡萄園非常陡峭,是孕育小奧銘的天堂。
早前出差瑞士擔任葡萄酒比賽評審工作,雖然逗留短短一星期,每天行程緊密,除了評酒外就是到不同酒區參觀考察,獲益良多。畢竟瑞士酒出口少,只佔全國產量不到2%,我在那邊看葡萄園和酒廠,跟業內人士、葡萄園莊主和釀酒師直接對話,有助我深入了解瑞士酒這個鮮為人知的美酒寶藏。雖然到處是高山而且清涼的瑞士並非產酒大國,但在瑞士現有流行的二百多個品種當中,已經有四十多個原生葡萄,這是除了拜瑞士悠久的葡萄種植和釀酒歷史所致,也必須尊重瑞士人多年來認真用心去研發適合本土種植的葡萄品種。
在瑞士稱雄稱霸的三甲葡萄品種分別是黑比諾(Pinot Noir)、莎斯拉(Chasselas)和佳美(Gamay),黑比諾在當地自十五世紀以舊名Servagnin於法語區Vaud區已經植根,自此在瑞士其他區域斷斷續續用不同名字出現,包括在十九世紀中於另一法語區Valais靠Petite Dôle稱謂聲名鵲起,從此被廣泛種植。至於頭頂著「我來自瑞士」貞節牌坊的品種莎斯拉是古老品種,堪稱瑞士法語區的代言白葡萄,在沃州(Vaud)、瓦萊州(Valais)、日內瓦(Geneva)和納沙泰爾(Neuchâtel)產區佔據大幅度土地,地位一直領風騷。莎斯拉在Valais又被稱為Fendant,是適合釀製簡單、清爽和輕鬆的白酒的品種,個別酒莊用心控制產量的話,汁液味道會較濃。莎斯拉香氣不算撲鼻,但勝在味道風格可顯現風土和釀酒技術對葡萄的影響,優秀例子酸度充足,體態輕盈,淡雅秀氣,是當地釀酒師十分鍾愛的品種,加上價錢實惠相宜,是當地人餐前和配搭芝士的首選酒款。
黑比諾是瑞士最主要葡萄品種,當中不乏老樹葡萄(三十歲或以上)釀製的複雜好酒,這瓶Fläsch區的Adank酒莊出品,就絕對不比法國布爾崗的遜色,甚至多一份清靈秀氣。
至於佳美,也許是因為習性和味道與近親黑比諾相若,早年經常被瑞士法語區的葡萄農將之與黑比諾搞亂,把兩者都統稱為Dôle,到了現代便成為瓦萊州的特色紅酒– 即是以黑比諾與佳美兩者混釀成的Dôle du Valais(就如布爾崗的Bourgogne-Passetoutgrains),風味主要是豐盈紅色水果、花香和香料,酸度明顯,絲般丹寧,舒服可口,而Dôle一名更是Valais法定獨有的酒名。
談起瓦萊,不得不提當地的原生白葡萄小奧銘(Petite Arvine,又被簡稱為Arvine),乃自十七世紀初已經出現於瓦萊,質素穩定,味道豐富,層次分明,擁有高酸度,適合釀製乾白或甜酒。
這次我在瑞士,最大得著除了可造訪當地葡萄園,盡量多試酒,還有就是多學一點瑞士的原生葡萄品種,畢竟香港較少接觸瑞士酒,下列就是我在芸芸多個頗陌生的瑞士品種:
Garanoir和Divico都是佳美的新生後裔,風格姿態均與寶祖利新酒相若。
Gamaret (紅) 與Garanoir屬直系兄弟品種,都是佳美的後裔,於70年面世,卻要到90年才正式被發表並正名為Gamaret。早熟、對黴菌有抵抗力,色澤帶深紫,有一定份量丹寧和辛香,我感覺它比佳美多一份穩重,在日內瓦、沃州和瓦萊州的據地愈來愈大。
Garanoir (紅) 跟上述的Gamaret有一模一樣的父母親,同樣生於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才正式「見世面」,與Gamaret基因接近,風味也大致相似,但酸度較低,酒體較薄,果味馥郁清香,質地略柔軟,喝著會覺得有點寶祖利新酒的影子。
Divico (紅) 於九十年代中成功研發出來,到2013年面世,是Gamaret與德籍葡萄Bronner混種的後裔,所以嚴格來說就是佳美的孫,遺傳了Gamaret的深邃酒色、豐富丹寧和霉菌抵禦力。由於抗霉能力高,可大為減低莊園使用噴劑,對瑞士走向有機耕作更有利。Divico釀出的酒相對Gamaret或Garanoir略見簡單,但勝在充滿清爽活力。日內瓦區是主要據點。
Completer擁有驕人酸度和複雜性,需要長時間陳年方可欣賞到其巔峰狀態,頗考驗飲者的耐性。
Completer (白) 四世紀已經有在瑞士東部德語區Graubünden的Malans區近Chur的種植歷史記載,屬非常古老的品種,曾經在六十年代幾近絕種,到近年得Graubünden如Jenins、Fläsch等地莊園用心栽種,期望這別具特色的白葡萄得以傳承下去。Completer的特性就是酸度非常高,具複雜性和極佳陳年能力,有蘋果、檸檬乾、沙田柚、無花果、琵琶及蓮子等氣息,經歷歲月後更會散發蜜糖、蜜蠟、杏仁韻味。有部分釀酒師更會以連渣滓陳年、木桶陳藏、甚至讓酒液接觸氧氣,使酒味更顯圓潤醇厚。Graubünden以外,蘇黎世和瓦萊州不久前也開始多了莊園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