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完春節,勺子的專欄又回來啦~今天這一期,要給大家帶來一個闢謠主題,那就是,自釀的葡萄酒真的要比買來的好嗎
——按照微信自媒體一貫的風格,這篇文章的題目似乎應該起成“你所不知道的真相!99%看完的人都轉了”或者“驚!自釀葡萄酒的5大害處!轉起來讓更多的人看到!”然而,我還是給大家帶來一個正經的題目吧:)

為什麼
不提倡大家在家釀葡萄酒

自釀葡萄酒,一般採用的工藝都是,在市場購買鮮食葡萄,經過清洗表皮後,放入罐子當中,添加白砂糖,進行密封發酵。(不要跟我說你們家是泡在白酒裏的,那跟“釀”沒什麼關係)這種看似安全的“零添加”的土辦法,其實存在著很大的風險。

2

平時我們喝到的葡萄酒,是這麼做出來的

密封罐子可能會爆炸

在密封的罐子中發酵,特別是玻璃罐,很容易產生爆炸的危險。平時在發酵過程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產氣的過程,當罐內的氣體積攢到一定程度,壓強超過罐子所承受的範圍,就有可能會發生爆炸,同時這些玻璃碎片會變成致傷利器。

3

發酵,是葡萄中的葡萄糖/果糖,轉換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過程。這些二氧化碳在密封環境中不斷堆積,都想往外跑,結果就會導致爆炸。

 

會含有更多含量的甲醇

甲醇的害處是什麼,相信大家都清楚,我也不一一贅述。在釀造過程中,植物細胞壁組分中的果膠,其本質是半乳糖醛酸聚糖,其側鏈可被酯化。酯化的果膠在果膠酶作用下會生成甲醇。

甲醇的產生,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工業化生產中,會通過前處理、溫度控制、改良菌種或改良工藝來減少甲醇的產生及含量。但自釀酒在工藝上缺乏嚴格的科學指導,所產出的產品,可能會含有更多的甲醇。長期或短時大量飲用甲醛超標的葡萄酒,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雜菌幾乎不受控制

講真,自釀葡萄酒裏面是用什麼酵母發酵出來的,恐怕做酒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吧。而在自釀過程中,即使接種釀酒酵母,葡萄一旦暴露在空氣中,也很容易受到不明細菌感染。這些雜菌所產生的副產物,一般都是生物胺、甲醇、雜醇油……他們的害處,隨便百度都是一籮筐呀。

4

如果雜菌正好能夠表現出“發黴”的形態,那麼還能引起人們的警覺;但如果菌落形態不明顯,不靠實驗是很難察覺的。

在工業化生產中,釀酒師會使用經過篩選的優秀菌種,這些釀酒酵母,比一般的釀酒酵母更有活性,而且其生物學特性還會抑制部分雜菌的生存。
另外,就是使用輔料二氧化硫。我知道那些熱衷於“零添加”的熱心小夥伴又會不嗨森,覺得做酒的原料最好只有葡萄,其他啥都不要,緣分到了自然能做出好酒。但適當的添加二氧化硫,抑制不必要的雜菌,對控制葡萄酒品質是有相當大的作用的。

發酵溫度也是很重要的

人們在自釀葡萄酒的過程中,有些把發酵罐(我們就勉強使用一個這麼專業的名詞吧……)放在陰涼通風的櫃子裏,不講究的索性就放在一個角落裏。殊不知葡萄酒的發酵溫度,對最後的產出是有極大影響的。
釀紅葡萄酒的最佳溫度應該在18-28度,白葡萄酒在16-18度。但在發酵過程中,葡萄酒會散發大量的熱,使得發酵罐內的溫度升高,有時甚至超過40度。沒有專業的設備,怎麼能控制這個溫度呢?

5

高溫之下,葡萄酒的顏色、香氣、口感及營養物質都會受到破壞。那些美好的色素、新鮮的口感和有用的抗氧化物都沒有了,剩下的只是一汪葡萄水:)

Q  難道自釀葡萄酒就真的如此危險嗎?我平時喝著也還好啊。
這,你開心就好:)
反正我是不敢喝咯。
   如果我自釀的時候,控制好溫度,使用優質酵母,適當添加一點二氧化硫,不 密封,是不是就能做出安全的葡萄酒?
先不考慮設備及輔料的成本問題吧。如果這麼簡單就能做出好酒,那麼你可能會在路邊看到很多如同奶茶店一樣普及的“貢酒”“皇酒”店了。(手動微笑)

總之一句:
自釀有風險,DIY需謹慎。
現在很多葡萄酒都很便宜,希望大家為了自己身體健康著想,飲用一些安全的產品。
DIY的熱情,還是留給研究做飯菜做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