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果孰稱最,靜中試旁搜。
白奈非時至,赤梨經歲留。
廬山杏萬株,武陵橘千頭。
未若蒲萄美,甘滑仍脆柔。
正當三伏暑,滿架走青虯。
繁子何磊落,一一如綴旒。
我家得異種,潔白映林丘。
每笑棗與栗,濫比千戶侯。
邇來事奔走,頗恨拋鋤耰。
持此贈夫子,因復獻鄙謀。
他年堆馬乳,豈但供薦羞。
願以釀千斛,永言資燕遊。
客來彌日醉,應不數青州。

宋朝愛國詩人吳芾,曾因揭露秦檜賣國專權被罷官,愛國當然也可以愛葡萄美酒,他這首《和許守水晶蒲萄》詩中提「我家得異種,潔白映林丘。」「他年堆馬乳,願以釀千斛。」是否就是詩目中的水晶蒲萄?

天然與人造的分別

水晶,顧名思義,晶瑩如水,前文提過人造水晶玻璃是在製作過程中加入鉛或鉀,以增加晶瑩度、通透度和硬度,在法律上,它們都可以被稱為水晶,可是老鴨卻要告訴讀者,人造水晶玻璃和天然水晶(rock crystal/natural crystal)是兩碼子不同的物質,天然水晶也常被稱為石英(quartz)是結晶體,它比鋼還要硬,但剛則易折,所以也易碎,地質學的習慣上稱不透明、呈岩石狀的為石英,透明的為水晶,天然水晶是大自然的產物,成份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矽),化學成份是SiO2,是一種結晶體礦物,形成於地底深處,或岩層之中,在高壓和高溫的環境下,經過數以億年的「醞釀」,才慢慢「孕育」成為珍貴的水晶。它的顏色也十分多樣,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被周遭的金屬物質影響,所以有紫的、紅的、白的、黑的、黃的、茶色的、粉紅色等等,當然以無色的最為晶瑩,玻璃只是含二氧化硅的混合物。

也有玄學家認為不同顏色的水晶有不同的神秘力量,配帶它可以改變運程,淨化心靈,吸收負能量等等說得活靈活現似的天花亂墜,真是信不信由你。

天然水晶(石英)的神秘力量很難理解,但在科學層面上,它具有壓電性(Piezoelectricity),而且平均每秒可以釋放出八百萬次的震盪,也有記憶功能,所以很多精密的電子器材都有它的存在,最常見的就是我們的電子石英鐘錶了。因為天然水晶價值不菲,便有了人造水晶的出現,和人造水晶玻璃不同,它又叫做「養晶」的石英結晶可以在工廠中模擬生長環境,大量生產水晶並切割成晶片,生長速度相當驚人,足以滿足工業用途,例如石英表、電腦中的CPU等,便需要這類價廉物美的人造水晶了。

戰國水晶杯出土

7103

但有沒有用真正天然的水晶造杯子呢?據說是有的,1990年10月,杭州文物考古所在杭州市半山區石塘鄉一個戰國土墩墓裡發現了一個水晶杯子,單看外形,酷似今天我們使用的high ball玻璃杯。這個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杯身通體透明無紋,略帶淡琥珀色,表面曾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經專家考究,確認此杯是戰國時代工匠從整塊優質天然水晶雕鑿製成的器皿。專家亦解釋說中國是世界主要水晶產地,使用水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墓葬中也曾多次伴有水晶製品出土。商周以後,水晶製品的製作更加精細生動,春秋時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這些器物採用圓雕的加工手法,技術上較之僅為鑽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藝難度更高。到了戰國時期,玉器的生產進入鼎盛階段,隨著玉器工藝和加工工具的不斷進步,有理由相信水晶杯的製作工藝可達到這樣高的水平,而類似此杯的形狀,但以其他物質如陶土等燒成的器皿,也曾經出現於不同的戰國出土文物之中云云。

穿越時空的謎團

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佈了64件(組)珍貴文物,列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名錄中,這戰國水晶杯就是其中之一,現仍藏於「杭州博物館」,讀者有機會到杭州可以去參考一下。老鴨不懂考古,但相信形狀雕刻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想想這隻於公元前475至前221年戰國時期製作,形狀又那麼現代化的杯子,要從一大件堅硬易碎的水晶中鏤空得這樣深和薄,真的匪夷所思,難怪有人調侃說是時空穿梭時忘了帶回來的「遺」物。也難怪達爾文在「最後的晚餐」裡也出現近似的杯子,證明是老鴨無知,也想請教對玄學有研究的讀者,要是用這水晶杯飲酒,是否可以改善酒質?或者加速陳化?

找了很久,才覓得下面這首詩,作者名王鎡,和文首那詩的作者吳芾同是宋代淅江人,而戰國水晶杯出土之地的杭州是淅江省的省會,這詩名為「白牡丹」,正好應景地寫入水晶杯。

翠雲低護玉樓台,露洗香苞逐漸開,

昨夜賞花人酒醉,月中錯認水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