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酒經》2017年5月刊。
雖說不上是歷史古城,馬德里值得瀏覽的景點卻不少,信步街頭,流光溢彩,走得隨心隨意!還有那念念不忘Almendralejo小鎮的橄欖飄香!
離開小鎮Almendralejo (音譯:阿曼達里何),經歷差不多五個小時車程,到達馬德里市時已是黃昏。華燈初上的Gran Vía大道,格外艷麗。
市區小旅
在馬德里市區最喜愛的步行路徑之一,是從西班牙廣場(Plaza de España)沿Gran Vía大道,自西至東的走到亞卡拉門(Puerta de Alcalá ),然後轉入名店街Calle de Serrano。Gran Vía多譯作格蘭大道,是偉大道路(Great Road)之意;十九世紀中期這一帶只是個不怎麼樣的小區,執政者有心建造一條現代幹道連接東西方向,光是規劃工作就達數十年之久,故被人戲稱「偉大」也。當時眾建築名師藉此良機,盡情創作地標式大型建設,現在漫步其中,像走進二十世紀初建築設計工藝的展覽場地。與很多歐洲古城相比,馬德里的歷史不算長,從前只是小村落,直至1561年,西國從Toledo遷都至此以後,才發展成現時面貌,還不到五百年,年青有為也(一笑)!
Gran Vía曾被譽為西班牙的百老匯,是多家劇院集中地,雖然很多現已改作購物及其他商業用途,但在西面的Plaza del Callao附近,仍聚有六家電影(劇)院,Capitol還有點小名聲,另一所小劇院則在上演唐璜(Don Juan)音樂劇,好不熱鬧!過了Gran Vía地鐵站,在Calle de Alcalá交匯處,是一所在很多明信片會出現的建築,大都會大廈(Edificio Metrópolis)是也。雖只是「普通」辦公樓,但其圓頂上的勝利女神像已成著名地標之一。另一不能不談的是希比雷斯女神噴泉(Fuente de la Cibeles) ,希比雷斯女神坐在雙獅戰車上,佔據廣場迴旋處的正中央,四周包圍著的都是著名建築物,如西班牙銀行、郵政總局大樓等等,可說是一步一景點,現代數碼攝影真好,不用浪費菲林也。轉入名店街Calle de Serrano之前,會見到亞卡拉門;這座羅馬凱旋門風格的城門,據說比巴黎和柏林類同的建築還要早,是昔日馬德里的東門。Serrano街的氣氛和風格較清幽雅致,名店全是港人最熟悉的品牌。在附近隨便找家餐廳吃飯,點了瓶Bierzo區的紅酒,是名莊Descendientes de J. Palacios的入門酒,售24.50歐元,100%Mencía紅葡萄,配西國道地小碟Tapas,肉類或濃味海鮮均可,不選主菜老闆也沒投訴,吃得隨心隨意,一切隨緣。
還是念念不忘Almendralejo簡樸小鎮風情。何許地方?西國Extremadura省的酒都,法定產區Ribera del Guadiana酒莊集結之地。但其出產的橄欖油和火腿也許更具吸引力。
橄欖油
橄欖樹栽種地點主要在地中海沿岸,光是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三國就佔了全球橄欖油總產量的75%以上;其中西班牙穩奪冠軍寶座,佔全球總量45%。聽說西班牙的橄欖油經常成桶出口至意大利,混合後以意大利品牌出售,但在西國整頓生產制度後,情況已見減少,並設原產地區名稱保護法,建立自家高質品牌。特級初搾橄欖油是唯一從果實現搾抽取的植物油(可算是鮮搾果汁也,一笑),是以純物理機械方式,禁用化學物精煉,大概有40%的橄欖油可直接使用,其餘60%經處理後成為無色無臭的油脂,供食用的要標明精煉油或果渣油,其他可作工業用途,包括化裝品、肥皂、按摩油、燈油等。
橄欖在不同的成熟階段會呈現出青綠、深綠、淺紫、深褐至接近黑色,淺色剛成熟時搾油最有風味,多帶點辛辣苦澀,但油量較少;隨著顏色轉深,味道變得溫和,油量也增多。除了橄欖品種和風土因素,決定何時採收會直接影響油的風味。見大卡車卸下如小山丘般的新鮮橄欖時,嘩啦嘩啦、骨碌骨碌的,橄欖油痴之我輩是何等興奮,實非言語可表達。製油過程全機械化,旋轉齒輪把橄欖葉和莖除去,清洗過後,碾壓機把橄欖搗碎成青色果泥,混拌機將油從橄欖皮、肉裡釋放出來,最後離心機把水份分離,翡翠色的新鮮汁液緩緩流出。初嘗有橄欖懸浮微粒未經過濾的鮮搾橄欖油,香氣辛辣濃郁,飄逸著青胡椒、樹葉、蕃茄、奇異果等氣息,像漫步在植物園裡,流連忘返的愉悅。搾油過程的溫度監控在22℃以內,是為冷壓(Cold-pressed) 。科技進步使製造優質橄欖油變得容易。
特級初搾橄欖油其實是天然調味料,香氣在28℃時開始發揮。炭燒牛排如澆上些許辛辣濃郁的特級初搾橄欖油,倍添風味;高雅細緻的宜配海鮮和素菜。喜用果香柔滑的特級初搾橄欖油灑在滾燙的烤麵包上,即磨些許岩鹽,最佳早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