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兩番雞。
五千鞭撻寸膚裂,六尺懸垂二盜齊。
慘慟八垓驚九品,七言一畢萬靈啼。

讀者知道這首《十架頌》是誰寫的?原來清代名君康熙皇帝也對《聖經》有一定的研究,他為了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十架上,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名曰《基督死》,也稱為《康熙十架歌》,最多人叫的是《十架頌》。他的父親順治也是因為聽從德國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的建議,遺詔將當時只有八歲的玄燁冊立為皇太子,就是金庸筆下《鹿鼎記》的皇帝,湯若望教士可以說是輔他登基,康熙熟讀《聖經》不足為奇,看這詩就知到他非常瞭解耶穌被釘前夕受審的經過,當然也知道《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中杯的疑惑

前文老鴨提過這晚餐的聖經故事,更為世人所知的是那幅掛在意大利米蘭天主教恩寵聖母Santa Maria delle Grazie多明我會院食堂上的壁畫,是文藝復興期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作品,他是十五至十六世紀的佛羅倫斯Firence人,距離不遠的威尼斯Venezia,正是歐洲玻璃製造業的中心,玻璃業是當年威尼斯共和國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有理由相信「達哥」在製作這壁畫時只是根據當時最名貴的葡萄酒飲用器皿繪入畫裡,而沒有刻意去考究過歷史。當然,這些瑕疵並不影響名畫的偉大,同樣偉大的還有數百年來為人津津樂道,現在放在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內,既迷人又使人迷惑的《蒙娜麗莎》。

酒是樂章 杯是樂器

假如好的酒是醉人的樂章,好的侍酒師就是音樂演奏者,而好的器皿就是優良的樂器,一隻配合得完美的杯子,經過侍酒師的處理,可以把每一滴葡萄酒在不同的階段上,演譯出她的丰姿。

隨著玻璃製造技術的發達,從玻璃杯到含鉛水晶杯到現在的無鉛水晶杯、強化水晶杯等等不斷地在改進。含鉛水晶約含24~30%的氧化鉛,鉛這金屬使杯子顯得晶瑩通透,而製作水晶雕刻,含鉛更會高達49%。但要是含鉛水晶和酸性接觸,它便會釋放出微量鉛元素,長期使用會造成慢性中鉛毒,葡萄酒當然含有酸性啦,因此從2000年開始,歐盟已經全面禁止製作含鉛水晶器皿,現在的無鉛水晶是以鉀取代了鉛的成份,除了保留了鉛的優點外,它在光線折射上和敲擊聲音清脆上有更佳的效果,而且無毒安全,質地更堅硬更耐用,也不容易被刮花。

上世紀的切面水晶杯幾乎完全被排擠出餐桌之外,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既厚且重的水晶杯雖然可以造成多面的美觀折射,但卻不能真實顯現出酒液的本來顏色,現在品酒,已不單是尋求味覺上的滿足,色和香都是愛酒人士的追求,尤其是香,如何將酒液的香氣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然有學問,除了侍酒師的處理外,更講究的是杯形的設計,這關乎對酒的認識外,還在物理和化學上有充份的了解,比如不同酒體所含酒精度和酒精和酯的揮發度,杯壁的斜度,杯碗的空間,杯口的闊度,搖杯時的旋度等等,還要考慮甚麼酒用甚麼杯,這都是專家花大量金錢和時間研究出來的。

杯深不覺琉璃滑

總找不到前人談杯的文字,偶讀歐陽修的《玉樓春》,對其中一句「杯深不覺琉璃滑」甚有同感,可見在宋朝,愛酒的文人雅士,不單用玻璃杯飲酒,杯碗原來還很深的呢,可見他們也對酒具是有要求的。

西湖南北煙波闊。風裡絲簧聲韻。
舞餘裙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
杯深不覺琉璃滑。貪看六麼花十八。
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與月。